首个孤独流浪黑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引力透镜效应揭秘

首个孤独流浪黑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引力透镜效应揭秘!2011年,哈勃望远镜记录到一颗恒星突然变亮,随后恢复正常。这个微小信号隐藏着天文学界的重大突破。14年后,科学家确认这是一颗完全孤立的黑洞,它像幽灵般悄无声息地穿过银河系,仅在路过时用引力扭曲了星光。

首个孤独流浪黑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当黑洞从地球与背景恒星之间穿过时,它的巨大质量会像透镜一样弯曲周围时空,导致恒星光线被放大和偏移。这种现象称为"引力透镜效应",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数月不等。2011年至2017年,哈勃望远镜持续观测到一颗恒星的光度异常增强,同时位置出现轻微移动。研究团队意识到,这极可能是一个致密天体引起的引力透镜事件,但当时无法确定是黑洞还是中子星。

首个孤独流浪黑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引力透镜效应揭秘

2022年,研究团队首次提出该天体可能是黑洞,但遭到另一组科学家反驳。争议焦点在于质量:中子星的理论上限是2倍太阳质量,而黑洞通常超过5倍。反驳者认为,该天体可能是罕见的高质量中子星,并提出如果存在特殊内部结构(如夸克星),中子星质量可能接近3倍太阳。但这一假说需要突破现有物理理论。

首个孤独流浪黑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引力透镜效应揭秘

2021年,盖亚探测器发布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银河系恒星位置数据库。结合哈勃望远镜的长期观测,科学家通过"视差法"计算出该天体的运动轨迹和质量。视差法通过比较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观测角度的微小差异测量天体距离,像差则通过光线弯曲程度推算质量。双重数据交叉验证显示,该天体质量约为7倍太阳质量,远超中子星上限。2023年,反驳团队重新分析数据后承认,即使考虑最大误差范围,其质量下限仍为6倍太阳质量,彻底排除了中子星的可能性。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