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7时30分,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比赛中,人类运动员和人形机器人同时起跑,赛程一致,总长21.0975公里,但两者的赛道被设施隔开。本次赛道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公开道路上,包括不同坡度、14个转弯以及柏油路、坑洼裂缝路、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不同路面,部分路段还分布着轨道,对机器人构成不小的考验。
比赛规则上,允许机器人在随行裁判同意后更换电池或更换机器人。更换电池无罚时,更换机器人则有罚时。最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优必选研发的天工机器人获得冠军。
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具有许多优点。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能够使用多种工具;类似人体的构造使机器人更好地适配人类环境和工具;与非人形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更易让用户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在服务业和家庭应用中更有优势;人类运动视频可作为训练数据,缓解具身智能模型训练时的数据匮乏问题。
然而,这些优点也伴随着代价。人形机器人在稳定性和运动控制方面面临困难,双足机器人的高能耗特性对电力系统和能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奔跑等下肢运动中,机身轻量化导致难以安装大电池,续航难度加大。此次半程马拉松赛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问题,机器人需要面对长时间奔跑、复杂路况及突发状况。技术负责人郭宜劼介绍,人形机器人"跑马"需在具身智能"大小脑"和本体优化层面充分准备。算法探索关节力矩、转速边界,提高奔跑速度;提升运动中对自身状态、环境状态感知的准确性,以增强稳定性;导入人类运动数据,使机器人跑姿更拟人。结构减重、完善导热和风冷散热技术,提升稳定性和续航能力。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