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交通孤岛”变身“市民客厅” 旧广场焕新颜

老城"交通孤岛"变身"市民客厅" 旧广场焕新颜。陈家祠东广场经过改造后重新开放,成为老城区的一处"市民客厅"。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进行的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将这片曾经的地铁临时用地转变为集民生、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空间,为老荔湾注入了新的绿色活力。

老城

东广场改造完成后,陈家祠片区的景观及基础设施也在升级。未来,西广场和周边老旧小区的面貌将得到提升,交通设施布局更合理,慢行系统更加连贯,广场与商业街区的互动也会更紧密。

老城

改造前,陈家祠东广场长期封闭,中间盘踞着大片施工板房,与国家级文保单位陈家祠格格不入,缺乏可供市民活动的空间。设计师广泛听取附近居民意见,考虑到地块周边街巷逼仄,居民更希望有一个晨练、遛娃的开敞空间,最终决定将其改造成一个不可多得的广场。

老城

改造过程中,面对居民期盼和诸多难题,项目团队以"空间重构、交通友好、文化赋能"为核心策略,成功将这片场地变为多功能的开放式公共空间。改造前,广场路不通,人难走,公共卫生间难以抵达。改造后,绿化率达到六成以上,很受市民欢迎。

改造工程需满足文物保护、地铁安全等严苛规范要求,方案需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硬质广场面积要严格控制,场地标高不宜高于陈家祠院落标高,景观廊架、景墙外观设计应简洁朴实。此外,改造场地内分布了13个各类设备井、4个地铁出入口,地下室覆土仅0.5米厚且承载力有限。通过拆除占据广场四分之一面积的临时建筑,优化步行网络,打通南北向、东西向的慢行交通,强化与地铁出入口、中山七路、康王北路的路径衔接和视线引导,吸引了更多市民进入。广场增设休息廊、儿童活动区、无障碍设施等适老适幼功能,并引入坐凳、口袋草坪、文化展台等"邻里性"节点,从"交通孤岛"变身"市民客厅"。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