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涉高考骗局花样翻新 诈骗手段不断升级

警惕涉高考骗局花样翻新 诈骗手段不断升级。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高考前后及招生录取阶段设计各类骗局,话术与手段不断升级,考生及家长稍有不慎就可能上当。教育部发布预警,提醒考生和家长勿信不实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高考还未结束时,吉林、山东、四川等多地的高考考生就收到以"教育考试院"名义发出的短信,通知考生因被AI监考发现作弊而成绩"清零"。警方提示,此类虚假短信往往会附上"如有疑问请致电",利用考生对高考成绩的重视和担忧心理,诱使考生回电,套取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今年高考确有多地采用AI巡查系统,为考生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但最终判定作弊与否由考点相关人员确认。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信息点将骗术"升级",伪造出极具迷惑性的诈骗话术。多地官方第一时间辟谣,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提醒,这是典型的短信诈骗,教育主管部门和招考机构绝不会向考生发送此类信息,请各位考生及家长注意保管好个人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除了在考试阶段用短信"定罪",诈骗分子还在查分、填报志愿、录取等不同阶段设计骗局。华南农业大学曾发布声明称,有校外机构、组织或个人假冒学校招生人员,谎称可以"高考低分读华南农业大学本科""降分录取""缴费预留位"等。实际上,学校从未委托或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面向考生通过电话开展全日制本科招生宣传和录取等工作,也不会收取"报名订金""录取订金"之类的费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不要上当受骗。

高考骗局套路不断翻新。虚构官方身份,谎称有"内部名额"是常见手段。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诈骗案件中,被告人周某通过伪造微信聊天记录以及教育部招生审批表等文件,制造学生将被浙江大学录取的假象,骗取家长134万余元。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涉及高考招生的诈骗案件中,被告人刘某虚构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被害人子女进入国内或国外高校就读的办事能力,并谎称自己和某音乐学院有"计划内预留名额"的协议。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