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正经历今年以来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南北方多地同时受到高温高湿的影响。今明两天(7月4日至5日),中东部地区的高温将达到本次过程的最强时段。高温天气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何防范和应对这些"高温病"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高温天气下,人体排汗机制可能崩溃,从而引发一系列热相关疾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表示,高温相关的疾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高温直接引起的热相关疾病,如热疹、热水肿等,严重时可发展为重症中暑,如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另一类则是由高温引起的慢性病急性发作。
热疹是由于汗腺堵塞导致的皮肤炎症,表现为红色小疹子,常见于颈部、胸背等易出汗部位。热水肿则是因为高温环境下血管扩张、体液滞留引起的手足肿胀,常见于突然暴露于高温或久站久坐者。持久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可能会引发重症中暑,其中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量流汗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引发肌肉疼痛性痉挛,称为热痉挛。热衰竭是高温脱水的中度症状,表现为大量出汗、乏力、头晕、恶心等症状。最严重的高温急症是热射病,发生时核心体温会超过40℃并伴随意识障碍,户外劳动者、运动员、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为高危人群。
高温天气还可能加剧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的发展。高温会使血管扩张、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高温还可能降低机体的屏障保护能力,引起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果大量出汗导致脱水,会有增加肾损伤的风险。此外,高温还可能引发情绪波动、烦躁焦虑、认知障碍等问题,间接增加人际冲突和意外事故风险。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