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新闻版块撰文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稳步增长。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这一数字更是呈爆发式增长。然而,并没有足够多的研究机构的学术岗位可以容纳这些博士生,许多大学也没有为毕业生做好学术界以外职业的准备。
为解决博士生过剩的问题,业内呼吁推出诸如"产业博士"的替代选择,让博士生与企业合作,完成面向实际产业需求的研究,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给。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朱鸿明教授表示,近年来国内考博的人数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本-硕-博-教职的职业路径依赖,另一方面也因为硕士就业竞争激烈,很多研究生认为博士学历在就业中具有优势。
《自然》援引数据显示,在中国,2013年至2023年期间,博士生人数翻了一番,从约30万人增加到60多万人。香港大学专注于高等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的教授雨果·奥尔塔分析认为,推动这一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拥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不断增加,以及许多人期望投资高等教育能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但学术界的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跟上博士学位持有者数量的增长。
一位美国高校教授指出,全球的"博士潮"与过去十几年各国科研经费和项目的数量增长有很大关系。当科研经费充足时,很多研究课题负责人就有机会招募大量的博士生。但现在美国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财政预算都在缩减,留给这些博士毕业生的岗位也不会那么多了。这意味着过去希望通过读博来追求学术生涯成就的人未来可能需要从非学术工作领域寻求工作机会。在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非学术工作正日益成为博士生的常态。
据2023年的一项研究调查,在英国4500多名博士毕业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以外的工作岗位就业。一些在学术界以外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从事着与自己专业相关度并不高的工作,他们认为自己学历过高,但由于专业对口度不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拥有博士学历的人薪资也并不一定就比拥有硕士学历的人高。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