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物种会在21世纪灭绝,这是科学预警还是危言耸听?

今年6月,因猴群经常入户捣乱、袭击游客,江苏茅山一景区月均花费6万元治理猴患的消息引发关注。


7月,贵州黔灵山景区工作人员用弹弓驱赶猴子遭游客指责,称不应对二级保护动物"动手",在网上引发热议。


8月,多名游客在四川西岭雪山被猴子袭击,其中有9岁男孩被抓咬,导致右腿两处咬伤和手臂一处抓伤。


景区为何频频出现泼猴伤人事件,背后究竟是何原因?除了西南的人猴冲突,近年来频发的还有中国东北、华中、华东的人猪冲突,云南的人象冲突,以及青海和西藏的人熊冲突与人狼冲突……人兽冲突愈演愈烈的同时,社会关注度也在持续走高。


腾讯新闻科学联合科普中国发起《向未来发问》特别策划,第三期邀请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忠秋为大家详细拆解人兽冲突背后的成因与解法。


以下是演讲全文,本期内容也特别感谢果壳和上海自然博物馆提供传播支持。



大家好!我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忠秋,主要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和动物行为研究。

一、乌鸫的学习天赋有多厉害?会70门"外语",还能模仿摩托车的警报声


乌鸫有一张巧嘴,被称为百舌之鸟,学"外语"的能力超强。这几年我们在南京地区记录和分析了近100只乌鸫多达上万段的鸣唱,统计发现它们的发声类型高达四五百种,除了自己的本口鸣声之外,还学会了70多种其他动物的声音,包括鸟类、兽类、蛙类等等。


科学上将这种学习和模仿其他动物、物体声音的现象称为效鸣。乌鸫效鸣主要跟求偶有关,出现效鸣的乌鸫主要是雄性,雌性很少。虽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验证,但我们大致认为雄性乌鸫学习的鸟鸣声越多,它在雌性那里就会越受欢迎。


为了收集更丰富的样本,我们在南京选取了不同的地点来观察乌鸫的效鸣,包括鼓楼、仙林、玄武湖等等。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地点,乌鸫学习效鸣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乌鸫可能只学会了五六种,而厉害的乌鸫个体能学会几十种。

这种差别跟它们周边的环境和噪音水平是相关的,通常来说,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声景越丰富,尤其是鸟的种类越多,乌鸫能学会的声音就越多。


尤其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录下来的乌鸫效鸣中居然发现了好几种电动摩托车的警报声。很显然乌鸫采取了节约能量的策略,它们调整了一些声学特征,相比真实的电动车警报声,它们模仿的音节要少一些,频率更低一些。而且我们还发现,乌鸫不仅可以从电动车本身模仿警报声,也可以从它们的邻居那里学习电动车的警报声,即二次效鸣。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个比较系统描述鸟类学习人造声音的研究,国内外不少媒体都报道了这个有意思的发现。

图片


电动摩托车声音和乌鸫模仿声谱图示例


事实上,效鸣并不是乌鸫的专属技能,我们熟知的擅长模仿声音的鸟类还有鹦鹉、八哥、百灵、松鸦等等。有研究表明,在鸣禽中,大约15-20%的鸟种能在野外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走在森林中,听到各种鸣禽站在枝头上不断朝我们发出汽车的喇叭声、电动车的警报声、装修的电钻声……这将是一个多么令人尴尬的场面。

二、与行星撞击、火山爆发都无关,这次物种大灭绝是由人类主导的


当然,人造声音对鸟类鸣叫的改变,只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中不那么紧要的一例。真正让生物保护学家们为之奔走和疾呼的,是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和野生动物种群衰退。近年来,关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讨论越来越多,而且很多科学家已经明确指出这次灭绝危机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019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发布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了几十到几百倍,并且速度仍在加快。

图片


全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全球评估报告


与之相应,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2024地球生命力报告"也显示:自1970年至2020年,脊椎动物物种(包含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野生动物种群在过去50年中下降了73%。


回看人类的演化史,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杂食的初级消费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快速跃升成了一个顶级消费者。人类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塑造力量变得越来越强,现如今不少人似乎已经自觉是掌控世界的万物之主了。通常来说,野生动物喜欢的生境,往往人类也喜欢,而人类占据的土地越来越多,势必会挤压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人与兽之间的冲突自然也就会愈演愈烈。

三、我国每年超2亿只动物被路杀,公路为何会成为动物的死亡地带?


据统计,美国每天至少有100万动物死于车轮下。美国科学家Loss教授曾对美国每年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野生动物死亡数量做了相关调研,研究显示路杀是排在流浪猫和鸟撞之后对野生动物威胁最大的因素,每年死于路杀的鸟类高达2亿只以上。

图片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