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装箱第一大港上海港再次刷新历史纪录。8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2万标准箱,创月度新高。这一成绩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稳健前行,也展示了上海作为世界级枢纽港在国际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上海海关数据,今年前7个月,上海市进出口总值达2.55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7月份上海出口增长8.5%,进口增长10.3%。上海港创造新纪录得益于多个因素,包括传统出口旺季、中美贸易谈判进展顺利以及台风"竹节草"过后船舶集中靠泊等。这些事件背后,上海港展现出高效与韧性,赢得了国际船公司和同行的赞誉。
8月1日,台风警报解除后,上海港迅速恢复运行,应对大量船舶靠泊。当晚码头灯火通明,桥吊繁忙,集装箱卡车穿梭不停。当天单昼夜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72181标准箱,刷新了历史纪录。此外,"双子星"航运联盟运营以来,更多周边国家的货物通过上海港中转,进一步提升了港口的国际中转箱量。
为应对任务激增,上港集团加速数智化转型,优化港口服务。智慧指挥中心的大屏显示全域信息,工作人员能实时掌握船舶动态等关键数据。计划编排实现线上流转,系统自动提示变化。例如,8月9日夜班,明东公司面对突发状况,管理人员迅速调配资源,最终提前完成作业,确保后续生产顺利进行。
上海港的"硬核"底气来自洋山四期和罗泾集装箱港区这两个自动化码头的持续迭代。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智能作业管控系统不断升级。新的智能算法使洋山四期岸桥整体装卸效率提升5.37%,罗泾集装箱港区外集卡平均每车作业效率翻倍。8月,洋山四期和罗泾集装箱港区均刷新月度吞吐量纪录。
面对高温和强对流天气,上海港加强与引航站、海事部门合作,克服极端天气影响,确保码头有效作业时间。洋山港海事局深化落实多项服务举措,提升港口整体通航效率。尽管8月经历了两次9级大风,但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未受影响,内支线船舶通过优化管理措施,将恶劣气象影响降至最低。
一个高效、稳定、智慧的上海港为全球供应链注入了确定性。"双子星"联盟评价称,上海港的服务在其全球航线网络中排名第一,有效保障了新联盟90%准班率的实现。这一评价高度认可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能力。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