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的手搓“等离子脉冲炮”安全吗

走红的手搓"等离子脉冲炮"安全吗?

一根长管围绕在"等离子炮"腔体外面,本质上和这门等离子炮的激发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它所能达到的目的就是利用管子的长度,尽量的延长混合可燃气体的燃烧路径,让人能够直观的看到一小团火球通过管道冲向燃烧室的过程,这就给人一种"蓄能"的感觉。直至最后火球到燃烧室内引燃燃烧室内的气体大规模的爆燃,男人们的情绪就被一下子推到最高点。

  • 丁烷气体危险:这玩意儿遇高温、碰撞可会引发爆炸。如果你是想在密闭空间发射,那绝对是个冒险行为,气体泄漏可能会引发大火!

  • "炸膛"风险:发射的后坐力甚至可能把水管堵塞,发生爆炸,受伤的风险可不小。

    走红的手搓

走红的手搓"等离子脉冲炮"安全吗

火焰在管道中穿梭,看起来就像一团能量球缓缓积蓄,最后进入燃烧室引爆。实际上,这完全是火焰传播延时效应。"燃烧"几乎是我们所有人都见到过的一个现象。但是如果细致的说燃烧,很多人就会因为见得太多而忽略"燃烧"过程中的细节。就会自然而然的说"烧起来了",或者"着火了"。但对于燃烧来说是需要三要素的——燃料、氧化剂、温度。这叫做"火三角"。

走红的手搓


那么我们回去看管道中的火球就会发现这是满足火三角的燃烧传递过程。当在管道中注入可燃气体例如打火机气(丁烷)后,管道内就开始弥漫着很多燃料,它们是气体状态,很容易和管道中残存的空气混合,这就构成了火三角的两个边:燃料(丁烷气体)和氧化剂(空气中的氧气),仅仅需要一个小火源把温度提高就可以构成"火三角"了,这时候用电子点火器打出一道高温电弧,瞬间把局部气体温度抬高到燃烧条件——火三角被触发

不过事情到这里咱们先别这样理解,有可能仅仅是电弧引发了电弧路径上的可燃气体和氧化剂反应,并不代表燃烧是可以自持的

首先是大家都会想到的一个问题——充入气体的浓度。在"火三角"里,燃料和氧化剂同等重要。只有当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比例处于一个合适的区间时,燃烧才有可能持续进行。这个区间在燃烧学里被称为可燃极限,即下限(LFL)和上限(UFL)。如果燃料浓度过低,火焰缺少足够的可燃分子,哪怕有氧气和点火源,也只能形成短暂的微弱火光,很快就熄灭;如果燃料浓度过高,反过来又会造成氧气不足,燃烧反应无法继续。

举个例子,丁烷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必须维持在大约1.8%—8.4%之间,点燃后的火焰才能自持。如果混合比例落在这个区间之外,就算电弧可以把局部的分子点燃,火焰也会因为缺氧或燃料不足而立刻熄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尝试"等离子炮"时,会出现明明点火了,却只是"闪一下"的现象。

即便点燃了合适浓度的混合气体,火焰能否沿管道继续传播,还取决于它自身的传播速度是否足以抵消局部的流动损失。燃烧学上把这一特性称为火焰传播速度,在理想条件下是层流火焰速度S

L

,在实际管道中则表现为湍流火焰速度。若管道内存在气体流动,速度记作u,当u大于火焰传播速度时,火焰会被"吹掉",形成"淬灭";只有当S

L

>u时,火焰才能稳定前进。这就是为什么在狭长管道里,点火不一定能看到火球顺畅传播,很多时候火焰只在点火口闪烁一下就熄灭。

同时,"淬灭"不仅仅发生在被点燃火球里面,要知道管壁的温度要远小于火焰温度,会大量的吸收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走红的手搓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