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徐先生发帖称,在一年半的时间里,G326次列车同一区间的高铁票价上涨了40多元,引发了公众对高铁票价调整机制的关注。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中国铁路12306,工作人员解释说,部分高铁的公布票价确实有所提升,这是由于实行了市场化票价机制。高铁动车组列车客票价格不在国家价格听证目录范围内,因此票价调整不需要举行价格听证。铁路运输企业在调整票价前,围绕高铁沿线经济发展水平、运输市场供求状况、其他交通方式竞争等因素开展了深入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了社会意见。
目前,高铁已经成为多数人远途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不少线路的票价已经接近飞机票价格。在这种情况下,票价突然上涨几十元,消费者难免会感到不满。当然,也有网友指出,高铁票价会依据季节、时段、线路客流量等因素灵活调整,打折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不能只盯着涨价而忽视了降价。
从法律角度看,高铁票价属于企业自主定价范畴,铁路运输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和运营成本等因素灵活调整票价,理论上可以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客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例如,热门时段票价上浮可以缓解拥挤,淡季折扣则能吸引更多乘客。
然而,乘客对价格上涨的不满并非无理取闹。铁路企业虽然有权调整价格,但调价过程不应如此"静悄悄"。如果不是经常乘坐这趟线路的乘客,可能很难发现这一变化。尽管12306工作人员称涨价前通过问卷调查征求过社会意见,但很多网友表示并未收到相关问卷,质疑其透明度。
这种涨价模式会让消费者觉得不被尊重,也会引发质疑:票价调整究竟依据什么标准?是成本上升、竞争压力,还是单纯"试水"市场反应?缺乏公开透明的解释,乘客只能被动接受结果,自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