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网购时喜欢寻找各种优惠,如领取优惠券、凑满减或获取赠品,以节省开支。然而,这种"薅羊毛"的行为如果越界,则可能面临法律责任。近日央视报道了一起因非法"薅羊毛"被判刑的案例。
2024年9月底,某电商平台在审核订单时发现一个账号频繁购买高价电子产品,收货后迅速申请拒收,但并未退还800多件赠品,随后向警方报案。调查显示,快递员孙某自2022年起利用平台漏洞,借用朋友张某的账号频繁购买高价电子产品并申请拒收,同时截留赠品转售获利。从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孙某共骗得商品800余件,价值38万余元。
2025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对案件作出判决,认定孙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孙某作为快递员,在配送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漏洞,利用规则非法牟利。他发现电商平台销售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时会附赠蓝牙耳机、触控笔等高价值赠品,主商品和赠品分别发货。孙某通过申请拒收主商品,保留赠品并转售获利。
为了规避风险,孙某借用了朋友张某的网购账号,并绑定了家人的银行卡,频繁购买高价电子产品。他还留下多个虚构地址,使其他快递员无法配送这些包裹,只能将它们放在站点无人认领区,便于孙某截获。期间,孙某还向同事谎称自己是在抢购电子产品再高价出售,以此打消同事的怀疑。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