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计划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该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基础性内容,确保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并获得适当的人工智能素养。
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从"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小学阶段,通过体验式课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感知其对学习和生活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并尝试使用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创意表达和问题解决。此外,启蒙阶段还注重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念,建立隐私保护与数字身份的基本认知,培养合理使用技术的意识。
初中阶段则以认知类课程为主,进一步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培养进阶的实践能力和伦理意识。学生将通过实践体验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过程,形成对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及智能系统开发的初步理解。他们还将具备基础的人机交互能力,能够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内容创作,并辨识技术应用的边界与风险。通过典型场景探究和综合实践应用,为适应智能化社会发展奠定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基础。
高中阶段的课程更加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全面培养人工智能素养和技术运用创新能力。学生将熟悉数据处理与标注、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及深度学习入门知识,具备一定开发智能系统的实践能力。他们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综合学习任务,并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提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复杂伦理情境中深入思考技术创新、社会责任和伦理安全等方面的关系,为未来智能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要求,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需开齐开足。学校可以选择独立设置人工智能课程,也可以将其与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注重一体化设计,防止重复交叉。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模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知识测试、项目汇报、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评价结果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贯穿中小学阶段的完整评价链条。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