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相“卡脖子”意味着什么 出口管制成议价工具

2025年7月3日,特朗普政府解除了对中国出售芯片设计软件的限制。这一变化是对中国放缓稀土矿产出口许可发放的回应,美国认为此举扰乱了从汽车制造商、航空航天企业到半导体生产商和国防承包商等一系列产业。

中美互相

当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的管制措施于2025年5月下旬出台时,被视作符合美国削弱中国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领域能力的目标,这与前拜登政府旨在保持"尽可能大的领先优势"的目标一致。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等西方公司控制着中国约80%的EDA市场份额,而华大九天等中国本土替代品明显落后。因此,早期信号显示美国出口管制制度趋于强硬。

中美互相

然而,这些管制措施的取消与其出台一样低调,通过美国工业和安全局(BIS)的非正式"被告知函"进行。这种幕后撤销标志着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关键转变:出口管制不再仅仅关乎国家安全,也成为了战略议价的工具。历史上不可谈判的出口管制,如今正变得具有交易性。

中美互相

这种针锋相对的策略引发了关键的战略问题:哪些出口管制手段是不可用于谈判的,哪些可以作为谈判筹码使用?如何比较美国和中国的战略博弈手段?双方的"卡脖子"方式又在如何演变?

发表评论

0 评论